二十多年前,我和先生才结婚,还没有自己的房子,住在我娘家,用的就是我原来的房间。
一天,可能是我在看电视吧,这么多年后,我已经记不清当时的具体场景,记得清楚的是,我叫先生说:“宣瑞国,给我倒杯水行吗?”老公说:“当然可以了!”水来了,我接过来,自然地说声“谢谢”,我妈在旁边听了笑,说:“哎,他还能不给你倒?还用问问 `行吗’,你还要说 谢谢 !”在我妈看来,夫妻间完全用不着这么客气,客气了反而显得生分了。
大概是去年,又有一次相似的场景出现,我爸在旁边,看我和我先生两人会很自然地互相说谢谢,感慨了一句:“这大概是你们这代人的方式。当年我和你妈之间,一个人支使另一个人干活儿,才不会说谢谢呢,要是慢了,没准儿还会说一句怎么这么慢!”
我父母都是中学老师。我一直认为他们的婚姻和谐度不高。他们两人直到五十多岁后相互间才显得亲密起来。在这之前,两个人更多地是在人品上相互认可,用现在的说法就是价值观一致,但性格习惯和爱好上却不那么和谐。他们相互间基本没有称呼,只会叫声“喂”,如果叫第一声没听见,就会提高音量再叫一声,或是来一句:“哎,叫你哪!”。小时候听惯了不觉得,一直到我自己恋爱结婚后,才感觉我父母间相互称呼的问题。
我和先生是大学同学,直到今天,我们两人都仍旧习惯像上学时那样连名带姓地称呼对方。如果有一天我先生像我父母那样只叫我的名字,那基本上就是有重要的事情要和我说。也就是说,他只要一叫我“秋红”,我立马就警惕起来。
最近又想起这件事儿,就在朋友群里问了大家:“各位的父母是怎么称呼自己的另一半的?他们夫妻间会说谢谢吗?”这些朋友都是我时时相聚的,我看到大家都会很自然地和自己的另一半说谢谢。我想看看她们父母是怎样相处的。
朋友们纷纷给出了回复。
互称名字的:
黛丽亚说:我父母互相称呼名字,平时很少听到父母间说谢谢,偶尔会有,那就是在家庭会议上。
莉佳说:我的父母互称名字,平时不说谢谢,但有时候会开玩笑般地说:“谢谢你啊!”
爱玛说:我妈叫我爸小名,我爸叫我妈大名。很少听到他们互相说谢谢,不过对我和我家孩子们会说。
以昵称或“职务”来称呼对方:
海伦说:我的父母间互称“掌柜的”,我们小时候感觉那是他们相互的尊称。如果叫名字,那就是要吵架了。没听见他们之间说谢谢,但在和我们聊天时,常常听到他们夸奖对方。(有地方色彩的称呼,挺有幽默感。在子女面前夸奖另一半,可以感觉出夫妻对另一方的认可,有利于培养子女对父母的尊重。)
莎拉说,我爸叫我妈“老婆”,我妈叫我爸“哎”。(莎拉的爸爸杨伯父我是认识的,是一位非常开朗乐观的老人,“老婆”这一称呼很亲热,也体现了男人对爱人的保护欲吧。杨伯母年轻时应该很文静,估计羞涩的妻子更习惯称丈夫“哎”。)
茜茜莉亚说:我的父母在我们面前是互喊对方爸爸或妈妈的,私下里就不知道了。他们之间好像不大说谢谢,但会对我和我妹妹说。(这样的称呼让我感觉到父母子女间非常亲密的家庭关系。)
谢莉的父母都是老师,她告诉我们,她的父母会互称“谢老师”、“曹老师”。似乎他们之间会说“谢谢”,但是不经常。另一位朋友嫒嫒的父母也是老师,两人也是互以“某某老师”相称,很少会说谢谢。(嗯,这真是不错的称呼,又尊敬、又亲切,又带些幽默。)
毓美给我写了长长的留言。她说:感想很多。我的父母属于青梅竹马,我妈妈只有小学毕业,我爸则是49年前考进南开的大学生,但他大学一毕业,就把我妈接到城市里。他们两人都是东北人,互称小名。在我们老家那儿,小名就是名字最后一个字加上一个“头”字,比如我妈名字最后一个字是珍,按老家习惯,就是“珍头”。父母都这么叫自己的孩子。在我家里,我爸叫我妈“珍头”,我妈叫我爸“辰头”。去年圣诞节回家,我爸说,我和你妈一辈子没吵过架。我问为什么,我爸说家里的事都归你妈说了算,她说咋办就咋办。我爸经常替我妈做事儿,递个东西跑个腿什么的,我妈都会谢谢我爸。小时候家里气氛很温暖幸福。我觉得夫妻间的称呼反映着婚姻的和谐程度。
几位女友的留言给我的总体印象是,我们父母这一代的夫妻间不太习惯说谢谢。我想这可能是因为,在中国传统里, “谢谢”是对他人说的,而夫妻本是一体,自己跟自己用不着说谢谢,一说谢谢反而显得有距离了。到了我们这一代,大家更会把两个人当作独立的个体,说“谢谢”也就成了自然的常态了。
谢莉还特别给我们讲了她的一个小经历:她一个朋友的女儿,9岁,唰地一声把一瓶矿泉水伸到她眼前说“给我打开!”既无称呼,也无请,更不要提谢谢,当时惊的谢莉目瞪口呆。后来偶然发现,这小女孩的父母之间讲话,基本就是这种命令句式。父母真的是孩子人生中最早的老师,他们的言谈举止影响着孩子。一个家庭中,父母间的和谐和相互尊重所营造出的家庭温暖气氛,会让子女在成年之后回忆起来,都充满幸福的感觉,也会让他们在自己的家庭中继续营造这种气氛,让家庭温暖幸福。
0
推荐