财新传媒 财新传媒

阅读:0
听报道

     这些年到国内、国外旅游,总会到寺庙和教堂去看看,感觉到,教堂和寺庙实在是大不相同。

     大的寺庙,我到过北京的雍和宫、上海的玉佛寺、杭州的灵隐寺、厦门的南普陀寺、成都的文殊院,小的,比如北京的大觉寺,还有一些记不起名字的小寺庙。再有,乐山大佛,这个我不知该算是旅游景点还是宗教场所了。这些寺庙,或香火旺盛故能经常修葺,或年久失修,但都有个共同特点,就是寺庙里常常是香燃烛烧,烟雾缭绕,光线暗淡,而年久失修的,大殿内简直可以用阴森来形容。(罪过罪过!)我想这主要是因为我们的寺庙建筑,柱子、椽梁、楼梯、门廊等全是木料,木料除了怕火烧、虫蛀外,在风吹日晒下,经受百年风雨的侵蚀,已腐旧不堪,即使隔十年粉刷一次,也很难保持。

教堂寺庙大不同 - 秋 - 秋的博客

教堂寺庙大不同 - 秋 - 秋的博客

     西方很多城市,象旧金山、悉尼、蒙特利尔,教堂那高高的钟楼、尖尖的塔顶非常显眼,是城市的风景。走在这样的街道上,你会感受到浓浓的宗教气氛。西方的教堂我也参观过一些,比如温哥华的威斯敏斯特教堂,魁北克圣母大教堂,悉尼的圣玛丽大教堂。这些教堂真是气势恢宏,大气磅礴,给人以强大的视觉冲击。走进去之后,站在高大的大厅内,顿时让人感觉到自己的渺小。教堂内的光线不似寺庙般的暗淡,阳光从天窗上的彩绘玻璃照下来,光线是柔和美丽的。我也看过一些小型的社区教堂,那就跟我们学校的礼堂差不多。教堂除了做礼拜或举行婚礼有唱诗班的歌声和管风琴声外,平时比较整洁幽静。教堂的建筑材料多取材于石料。石台阶、石柱、石徊廊、石拱顶,这就比木材更能禁受岁月的洗礼,故而多教堂也就不象寺庙般老旧了。

教堂寺庙大不同 - 秋 - 秋的博客

教堂寺庙大不同 - 秋 - 秋的博客

教堂寺庙大不同 - 秋 - 秋的博客教堂寺庙大不同 - 秋 - 秋的博客

    教堂和寺庙都接受信徒的捐赠,这点没有区别。但至少教堂的做法要矜持的多,我从没见过圣母像前摆上一个功德箱。我想他们的捐款多是在私下,直接给教堂写张支票。捐款一方面是用于宗教场所的修缮,再有就是用于教会学校和教会医院。我们在老电影里经常会看到有修女参加战时的救护工作。

    至于我们的寺庙,现今那些有名的寺庙熙熙攘攘有若集市。大殿之外有香炉供朝拜者上香敬佛,这些香烛均须用银两换取。殿内如来佛前摆着功德箱,里面钞票花花绿绿。最显眼的就是出售所谓开光纪念品的柜台,所有纪念品均是价格不菲。我参观过的几乎所有的寺庙都要收受门票,大的寺庙需要10元左右,小的也不会低于2元。而我参观的教堂,多是不收门票的。

教堂寺庙大不同 - 秋 - 秋的博客

    西方人到教堂去,多是听神父布道,寻求心灵的宁静。中国人到寺庙去,常为求财求福,带有较强的功利性,其中真正信佛而又懂佛的有多少呢?西方的教堂,即使是有游客的教堂,里边也是庄重肃静,导游轻声讲解,人们默默参观,绝无大声喧哗者。我们有名的寺庙,导游领着一拨又一拨的游客,用喇叭大声讲解,通常是知识性的内容少,而无聊和迷信性的内容多。

 

     想来想去,教堂寺庙的不同之处太多了,那么教堂的神职人员与我们的和尚大概也有所不同吧。我与神父没有什么接触,知道的是马丁路德金和特里莎嬷嬷。和尚呢,也不能说是有接触。但有三件小事,让我印象颇深。

    其一,在河南某寺庙,和尚要我们和他一起祷告,他说为表示大家的诚心,他每念一句经文,我们要说一声“阿(a)弥陀佛”。他说的是“a”而不是“e”。我当时就想:“错别字!”然后就心中闷笑,再也听不进去了。

    其二,八年前,我家太爷爷去世,在八宝山举行遗体告别仪式,当时隔壁告别厅居然请了和尚做法事。我不禁纳罕:八宝山不是叫革命公墓吗?怎么可以让和尚来呢?大概是和尚等的时间太长了,等到那家的主持人到来,管事和尚迎上前, 标准的北京腔,说:“我靠,哥们儿,你怎么才来?”我简直不能相信我的耳朵,真怀疑自己听错了----怀疑至今。

    其三,在南普陀寺,我们离开寺庙时已是傍晚,和尚也三三两两出来散步,有的拿着手机在讲电话。是,时代在发展,谁说和尚不可以用手机?然后,看到一个三十几岁的和尚,他必是和寺外的邻居都熟识,向一户抱着孩子的人家伸出手去,一面说道:“来,让叔叔抱抱!”我又忍不住对老公耳语:“难道他不应该自称贫僧吗?”

  评论这张
转发至微博
话题:



0

推荐

许秋红

许秋红

136篇文章 1年前更新

旅美华人

文章