从前年起,我们大学同班同学的子女陆续开始了这一代人的大学时代,换句话说,就是我们班的同学们逐步回复到“二人世界”,这时,我忽然意识到,我们班在国内的同学,超过95%都积极响应了国家的独生子女政策。Benyi班长老爱说:“我们班离婚率极低”,现在我想加上一句“我们班对国家计划生育政策的响应率极高”。可不知怎的,心中觉得一丝遗憾。
原来我在国内时,家里陆续用过几个保姆,有河南的、河北的、四川的、安徽的,她们来自农村,家里都不止一个孩子。一个河北的小姑娘才22岁,儿子就两岁了,并且花了2000块钱又申请了二胎指标,说再干半年就回家去生孩子。43岁的河北保姆,有两个儿子,有个孙女已经三岁了,比我那些晚育的朋友多生出一代人。另一个河南保姆,42岁,丈夫在北京工地上当建筑工,夫妻带着一双儿女一道来北京,儿子也去建筑工地打工,女儿在我们小区另一家当保姆。再看小区门口收继废品的,平板车上坐着等差数列般的三个孩子。
在美国,儿子上三年级时,班上有三个才从国内来的小姑娘,她们时常因为很小的事闹矛盾,跳绳时谁踫了谁一下、拍球时谁玩的时间长了,都可能吵起来,然后哭,找老师告状,上课了还哭。老师直摇头,让我去把她们的妈妈找来,一起开个会,讲相互谦让和宽容的重要。韩国、日本、美国的妈妈们看着这几个小姑娘,一脸不以为然,有个和我比较熟悉的妈妈问我“这是不是独生子女的缘故”。再看那些韩裔、日裔或白人孩子,兴高采烈地玩在一起,互相碰撞一下并不以为意。有个日本妈妈每次来接女儿时总带着两个小弟弟,一个四、五岁,另一个还抱在手里。她只抱着小的和我们聊天,稍大些那个就只管让他追着姐姐去玩。做姐姐的会带着弟弟扔飞盘、玩躲避球,有时姐姐跑远了,别的女孩子会自然地照顾他。想来,在孩子们小时候,他们的合作意识和团队精神就以这种很自然的方式培养出来了。
美国不搞计划生育,但多数人家也不会生好几个孩子。在尔湾,我周围的亚裔家庭和白人家庭多数有两个孩子,印度裔、中东裔、墨西哥裔人家是三个孩子。也有四、五个孩子的,但很少。我送儿子上网球课时遇到一位中东裔的妈妈就有五个孩子,她说她们夫妇都很喜欢孩子,认为这是上天的赐福。当时我心里暗想,象这位妈妈这样的,如果在国内,姑且不谈政策,这么愿意生孩子,就很可能会被嘲笑为生育机器。说实在的,我对那种高高在上、嘲笑别人是“生孩子机器”的说法很不以为然。如果按这个逻辑,是不是他们觉得和另一半多上几次床,自己就成了性奴了?当然,有愿意多生的,也有不愿意生的。记得大儿子上幼儿园时,我还在国内,和班上另一位家长聊天,她说,再给我一百万,我也不会再生了,“给他们家生一个就对得起他们了!”看来,有的妈妈愿意多要几个孩子,因为她们喜欢孩子,有的觉得是为婆家生孩子,不愿意生,更多的是考虑到各种因素如经济、教育、生活质量,决定只要一个或两个孩子。不过,随着社会经济的发展,好象要一、两个孩子的是主流。
这些年,一到开两会,就会有代表就调整计划生育政策、放开二胎发表提案,网上关于这一问题的讨论也特别多,让人不能不去想。于是我就想到我的同学们。我们大学那个班是很精彩的一个班,至今我和我的同学们都常为“八六国政”这个名称感到自豪。现在,他们当中有大学教授、研究所的学者,也有律师、企业家、公务员,不少人在自己行业内取得了优秀成绩。家庭幸福美满,下一代也很争气,常听到这一个孩子在奥数、桥牌比赛中获了奖,那一个被评为市三好学生,优秀学生干部,还有的已经被国内外知名大学录取。所以,在最近一段时间,看到网上关于计划生育的讨论时,我不禁想,如果国内允许生两个孩子,不知我这些可亲可敬的同学们会如何选择。但我相信,如果他们能多有一个孩子,些孩子也一定会象他们的父母、象他们的哥哥姐姐们一样出色。可是,在国内的多数同学没有这个选择的余地。